是什麼讓好萊塢大片的動作場景變得如此無趣?
利用寫作的業餘時間培養新興導演人才的資深影評人Chris O'Falt認為好萊塢的動作片每況日下,回應導演布萊特雷納(Brett Ratner)對於爛番茄網站(Rotten Tomato)的批評,他也有話要說,以下編譯自他在IndieWire上的專欄文章:是什麼讓好萊塢大片的動作場景變得如此無趣?(Why Action Scenes in Big-Budget Movies Have Become So Boring)。
原因:影業公司扶植錯誤人選坐上導演椅。
日前導演布萊特雷納重砲批評爛番茄網站,並表示評論電影的這門藝術早已蕩然無存,爛蕃茄上的低分表現會阻止美國社會中層觀賞《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這類的大製作電影,他的論點源於「電影出版品、影評與電影愛好者對於現代好萊塢動作片的抨擊,也可被視為『深度』與『通俗』之間的拉鋸戰。」
然而事實是嚴肅的電影愛好者依然熱愛設計良好的動作場面,最近的例子有《羅根》(Logan)、《瘋狂麥斯:憤怒道》(Fury Road)、《尋龍傳說》(Pete’s Dragon)、《玩命再劫》(Baby Driver)等,它們並沒有因為是動作片導向的電影而獲得較少掌聲,如此嚴峻的真相揭露多數的好萊塢重金打造電影其實不差,卻充斥著讓人呵欠連連的動作場景。
我們生活在一個畫面高度擬真的時代,有電影成像效果、燈光設計、動態捕捉、綠幕特效輔助、看似軍事裝備的工具及讓人瞠目結舌的功能攝影機,使用在明年暑假上映的電影拍攝技術,往往遠比前一年的暑假院線片的技術進步許多。
我永遠不會忘記參加一場放映90年代中期經典動作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是由一名到現在仍是好萊塢最耳熟能詳的幕後工作者/導演舉辦,放映會結束後,導演承認那部電影對他來說實在有點過時,步調緩慢、爆點少,他無法將這部電影與他運用現今技術拍攝的作品相比,而烙印在我腦中的卻是諷刺的氣味,因為多數人包括我,都認為這部90年代中期的電影才是他的巔峰之作。
好萊塢在技術上的進化演變是個顯而易見的例子,當聲音、顏色、廣角、3D、視覺特效初次被引入採用時,片廠會聚焦在那些最能透過大螢幕展現技術賣點的計劃上,而當新鮮感逐漸消退時,這些技術就會轉化成為電影用來說故事的工具,這是90年代與2000年早期的視覺特效與動作/科幻電影製作的發展軌跡,之後則又有了轉變。
好萊塢現在流行製作數量少但投資成本高的動作電影,好萊塢電影在國際市場的銷售成績往往會更勝前一年的情形,但諷刺的是像漫威影業這種大手筆公司卻已不再倚賴優秀動作片導演來拍攝大片,反之他們從電視圈或是導演群中找出具有角色發展長才的導演們,不過這些導演的工作卻僅是負責掌握好故事與角色的發展轉變而已。
這些導演對於拍攝動作場景毫無經驗,但也算不上是什麼意外,影業公司倚賴一大群優秀動作指導與視覺特效專家來製作更大更好的動作畫面,透過「視覺化預覽軟體」(Pre-visualisation software, PreViz),每千分之一秒、每個特效、動作、角度、剪接都可事先設定好,看起來就像是電玩遊戲版本的電影,只是在第一天開拍前就已經處理完成。因此那不能說出口的公開秘密就是:導演的存在可有可無,動作設定畫面都在不同地點拍攝,絕大部分的畫面都是由技巧純熟的第二製作組成員(Second-unit crew)在沒有導演與演員的狀況下完成。
而「視覺化預覽軟體」並不是真正的問題,事實上這種會自己動的分鏡腳本/故事版(Storyboard)對於統一所有部門的步調來說是相當理想的,既有效率又省錢,問題是這樣的分鏡腳本並沒有用來傳達導演的構想,而是用來確保在可用的預算及時間範圍內讓動作場面更大更好,如同《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導演布萊恩·德帕爾馬(Brian De Palma)所指出,當每樣東西都被「視覺化預覽」過,最終只會徒留乏味可陳的可預期感。
有些內容在預告片裡看起來亮眼,但多數預告片之所以僅有一到兩分鐘長度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正片中的動作設計對觀眾來說根本就是有礙觀瞻,你無法看到精心配置的空間設計,電影步調的調整也只會用旁跳鏡頭(cutaway)的方式來提醒觀眾故事內容或劇情,誰會記得在這機械式的動作編排裡存在著貨真價實會動會呼吸的人類?
Cutaway 旁跳: 又稱之為旁跳鏡頭(cutaway shot),從原先的鏡頭、人物或動作中跳出,再讓攝影機切回一開始的畫面。
其實是可以不用這樣的,從大家在《玩命再劫》於西南偏南電影節(SXSW)的首映會結束後的熱烈反應,就足以證明一個用心設計的動作場景如同一齣巧妙編排的音樂劇劇碼,它們是戲劇化張力的極致表現,也將人們從現實帶進角色因為情緒與目標造成的混亂場面中,當影評人要求動作畫面應更「紮實」,通常不是要求把畫面拍得更寫實,而是將某種直到最近才成為好萊塢拍片根基的東西擺在第一順位,要的是一種主觀意識或是一種強烈的觀點,我們觀眾之所以會如坐針氈,是因為可以感同身受劇中角色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玩命再劫》劇照
這類型的動作場景在經驗老道的動作導演手中則化為最簡單純粹的電影形式,藉由各種不同的高明技巧以讓觀眾擁有如同片中主角一般身歷其境的感受,其中關鍵在於促發最大的刺激張力,而非設計最大的爆破場面。諷刺的是近兩年來最棒的戰爭場面並沒有與超級英雄們一起出現在大螢幕前,反而是在出現在HBO的小螢幕,由導演明格爾·薩普什尼克(Miguel Sapochnik)執導的《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中的《私生子之戰》一集中,無論是動作或特效都氣勢恢宏,但那都不是讓《私生子之戰》脫穎而出的原因。
場景中蟄伏的緊張感建立於瓊恩·雪諾(Jon Snow)未能把他妹妹珊莎(Sansa)對於喪心病狂「小剝皮」(Ramsay Bolton)的警告當一回事上,而這個戰爭場面中的空間運用堪稱電影製作中的大師級水準,導演先讓瓊恩·雪諾與觀眾嚐一口勝利的假象,然後不自覺的掉入「小剝皮」的陷阱中,當空間距離消失了,我們也彷彿在快速剪輯的殺戮場景中失去立足之地。
珊莎帶著援軍前來解救的當下,無疑是個磅礴激昂的勝利:她戰勝了自己的過去,成為被眾人認真看待的一方之主,從動作、步調、故事到執導都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部電影讓觀眾的投入程度其實與特效或場景大小無關,而是借用了好萊塢向來最擅長的方式:「透過動作來說故事」,這對電視劇來說是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
《權力的遊戲》劇照
影視圈裡其實有些聰明人,包括漫威影業、好萊塢各大片廠及如同導演布萊特雷納這類「從導演轉型成國際鉅片資本家」且了解國際電影市場之人,推動了電影產業中龐大並持續成長獲利的那部分。導演布萊特雷納有句話說對了:「人們不了解拍攝像是《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這樣的電影要投注多少資源。」這部被影評人慘痛圍剿的電影,在美國境內票房不如預期,全球票房收入卻達到9億美金,所以自然是有原因讓這種電影繼續存在,但那和影片品質並無關係。然而我們還是看得出來糟糕的電影製作會是什麼情形,因此當優秀的動作導演掌鏡時,爛蕃茄影評人無疑也會用心做筆記的!
資料來源:Indie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