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飛行員的生死抉擇
電影畫面映入眼簾給人的感覺,是一種乾淨到不真實的戰爭場面。沒有千瘡百孔的城鎮牆壁、沒有殘枝斷臂的傷兵哀號,友軍與敵軍在城鎮對峙,是這麼唐突而不切實際的「隔牆相望」,沙包這頭的英法聯軍穩固著陣線為後方撤退的友軍爭取時間,另一頭的德軍卻在戰略的決策與考量下停止了猛烈推進,企圖用空軍瓦解盟軍的撤退與士氣。像是拉開了一場有關戰爭情節舞台劇的序幕,拋給了觀眾一個不切實際又如夢似幻的畫面與想像。
但歷史的命運便是如此多舛曲折,德軍地面部隊出乎意料地停止猛攻企圖以空軍瓦解並粉碎盟軍撤退的戲碼,就這般真實上演在1940年英吉利海峽灘頭的這個漁港小鎮。一切就像夢境一般飄渺而不真實,但進入劇情後,才發現這樣衝突感強烈的視覺感知,其實正悄悄在觀眾心理對於這場「行動」的詭譎與不確定性,埋下一個不斷發芽膨脹的種子。
正因為沒有像搶救雷恩大兵、諾曼第大空降那樣規模龐大、聲光俱佳的戰爭場面,對於人性面對戰爭最真實的想法與怯懦,便從鏡頭中、從畫面中、從言行表情中嶄露無遺,讓人能細細品味。導演為免戰爭人性主題失焦的作為,可能在這邊也起了點作用。它畢竟不是一個打算博得滿堂彩的英雄戰爭電影,而是要告訴大家「行動」背後的人物與情操,是多麼的渺小,卻又多麼的偉大。說是在看電影,整部片給人的感覺更像在看一部關於戰爭的文學作品,細綿而悠長的情感描述,讓我在觀影後還能感受到劇情的餘勁與回甘。
敦克爾克撤退行動,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概念。灘頭上待援的聯軍,是一個星期的煎熬與等待,所以他們的畫面經歷了白天撤退的茫然、以及夜晚遭U艇襲擾的無助。海峽另一頭出發接駁的船隻,帶來的是希望與支持,對於他們來說,撤退行動是以天來算計,這一天他們可能遭敵機攻擊、可能翻覆在海峽,甚至對於往海峽的哪一端前進的掙扎與選擇,也是一種煎熬與勇氣。那麼對於飛行員呢?他們的時間又更短了。
海峽這一頭御風而起的飛行員,對他們來說整個行動只需要一個小時,即可面對生死與抉擇,不同於灘頭整個星期的煎熬、英國本土馳援而來百姓們一整天路程的心力交瘁,飛行員執行撤退護航的勇氣光輝稍縱即逝,卻也在最需要的時候,綻放得亮麗銳人。一開始的分鏡就告訴著我不同人們所扮演的腳色,他們所面對的撤退行動,或許時間不盡相同,卻都是促成行動成功不可抹滅的情操展現。
整部片的台詞不多,但每一句話背後都有故事與目的。在影片開始的灘頭,聯軍遭到俯衝轟炸機的攻擊,灘頭的官兵在空襲完起身後罵了一句我們的空軍在哪,為接下來空軍的出場與片尾撤回英國碼頭一名士兵對著年輕飛官的那一句「你們到哪去了」埋下了個伏筆。而觀眾假如和英國出發的遊艇老爹一樣,整天在海峽看著上空噴火式戰機為了干擾敵機投彈作業所付出的一切,也會拍了拍年輕飛官的肩頭說道:「我們知道你們在哪。」
我相信整部電影對於每個細節、每個人物都有極其詳盡的考究與設計,但看了一些網友的疑問與自己感想,對於影片中皇家空軍們所經歷的一切,我覺得導演詮釋得非常好,而且十分真實。想要針對飛行員的情節做討論與分享。邱吉爾說:「人類戰爭史中,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深的恩情。」這句話是在倫敦大空襲過後,他對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們做的勉勵與鼓舞。我們將飛行員們,面對海峽上空與敵機作戰的氣勢與情操,放在整部影片中做品味與感受,會有一個不一樣的體悟跟感動。
假如大家有仔細思考的話,對於皇家空軍而言,他們起飛過海峽的油量若經過中途被敵機攔截、幾次的低空遭遇纏鬥、遇到攻擊機轟炸船團就飛去做干擾驅逐,到了敦克爾克的上空,他們的油量是近乎全乾。他們打從起飛的那一刻,就沒有打算能活著飛回英國本土,只有幾個小時的作戰,但他們經歷了生死與抉擇,抉擇是要保存油量還是再做一次空戰,以確保下面船團的安全;抉擇是要利用副油箱的殘油爭取高度做跳傘逃生,還是要用最後的一點油做完護衛與驅逐的本分。
影片中飛行員的抉擇,出現在很多的橋段與分鏡畫面。甚至導演在一開始的三機編隊,就讓一位連臉都沒看清楚的分隊長機毀人亡,而餘下兩位飛行員即以經驗較長的二號機擔任領隊,繼續往敦克爾克飛行執行任務。一個剎那的畫面,面對同隊飛機的沉沒與無回應,沒有過多的哀傷與驚慌,判斷完落水無跳傘後,即爭取時間執行任務,道出了飛行員對於空戰生死的超然與冷靜。
還有一個小畫面,各位也可以注意到,就是當經驗較長的老飛行員燃油指示器在空戰後故障,他便拿出蠟筆詢問僚機油量並記下時間,用以推估接下來執行任務的風險與計畫。這樣一個小動作,我們可以看出飛行員在面對生死壓力與空戰高張力的作戰過後,仍能保以冷靜反應來將狀況排除、處置。我覺得是十分有趣,也佩服導演的細膩與用心。
再來,針對空戰的場面,導演不同於其他的空戰電影,沒有激昂熱血的配樂聲響、沒有擊落敵機的喝采歡呼,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寧靜卻令人屏息的空戰畫面與飛行員的索敵動作,這是十分真實而令我感動的畫面呈現。空中的戰鬥在地面的人們看來是熱血沸騰的,但在雙方飛行員空戰的當下,生死是一瞬間,不是你死即是我亡,天空中是如此寧靜而充滿殺機,這一部分的呈現我覺得非常到位。
在老飛行員飛越遊艇老爹以及一艘掃雷艇上方時,他看到了一架攻擊機朝著掃雷艇進入投彈航線。大家可以注意,飛行員的抉擇與剎那的考慮呈現在後視鏡的眼神,以及左手油門的收放動作。那時候的油門油量已經過低,我相信飛行員也知道這樣的油量再經過一次的空戰,到了灘頭上空將會近乎歸零,也可能連灘頭都沒到就要進行海中迫降。他剎那間的猶豫讓敵機進入了投彈的動作,但他左手油門突然地前推至最大,其實展現的就是一股決心。這就是他的職責所在,死也要死得其所。
英吉利海峽的距離讓皇家空軍在船團護衛與前進到敦克爾克上空做驅逐作戰的風險與難度劇增,如前所述,如果各位有注意到飛行員在計算執行任務的油量時,皇家空軍總是預計油量能在過程中執行幾次空戰後,不做回航的動作,而是於海上迫降再由船團航道上的船隻撈救起,回到本土換了飛機再上。這或許是一個確保戰力與戰機戰力發揮的平衡天平,但我們以飛行員的心態去理解,這是要多大的勇氣與決心,才能這樣一飛沖天。
在老飛行員擊落俯衝轟炸機的畫面,許多人調侃皇家發動機英勇無比以及討論為什麼飛行員不跳傘而是要做迫降又遭到俘虜。敦克爾克的上空,噴火式因為燃油用盡而熄火,飛機在空中飄降,其實也是熄火的處置作為之一。假如在沒有敵情顧慮的情況,以及分鏡畫面的帶領,我們可以看到老飛行員原本的飛行路徑(沿灘頭由北向南)若做飄降動作,他其實可以以盤旋降低高度後,降落在正在執行接駁的浮橋附近,以便船團將落水的他接起。
但故事永遠不會這麼順利,該他抉擇的時候又到了。俯衝轟炸機尖銳挑動著地面聯軍神經的呼嘯聲響徹雲霄,朝著船團接駁的定點進入投彈航線。我們由後來老飛行員的飛行路徑(由南向北飛,海岸線壓在右側機翼)可以看得出來,他又做出了抉擇:帶桿掉頭後,藉著飄降的動力與路徑擊落正在攻擊地面友軍的敵機。
代價是他的高度降低,沒辦法再做盤旋動作,隨著地面友軍的歡欣鼓舞與熱烈喝采,他已經飄過了英法聯軍為掩護撤退所建立的灘頭防線。但他沒有因此驚慌失措,起落架手柄拉下後,發現故障,他就以手搖的方式放下起落架,飄降在另一端的灘頭上。離開座機先以信號槍將座機破壞,即遭德軍俘虜。他做了偉大的事,而他的決心與處置更讓我動容。
至於不跳傘的問題,其實對飛行員來說,高度不足而狀況允許的話迫降會比跳傘來得安全且生還機率高。年輕飛官在海上判斷風浪平穩,便實施水中迫降。雖然他沒有開座艙罩差點溺死,但也比低高度從機中翻身跳下傘沒張開,或是被飛機打中身體而昏迷來得安全。敦克爾克灘頭上空的老飛行員,那個飄降高度若跳傘,相信傘沒有打開他就粉身碎骨了。他或許有機會爭取高度做跳傘,只是他最後還是選擇擊落敵方俯衝轟炸機來掩護友軍,而沒有做迫降或跳傘的動作,我相信這是緣故所在。
最後想要回到邱吉爾的那句話做個完結:「在人類戰爭史中,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欠下如此深的恩情。」飛行員的情操與呈現觸動了我心。整部片看來也是十分感人,值得讓人細細品味每一個角色的神情與言語,是部好片。
(本文經作者同意刊登,作者:劍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