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我有病還是世界病了? 劇透
一個罪犯的形成從來不會是憑空迸出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究竟經歷了怎麼樣的待遇與煎熬,導致他選擇用常人無法諒解的方式去對待這個社會。《小丑》這部電影就是赤裸裸地把DC裡面最著名的反派Joker的故事開箱解體,展現在觀眾面前。有點年紀的人可能都會對2008年《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詮釋的小丑留下深刻印象,那幾近瘋狂且殘暴的形象深植人心,而2019年的《小丑》,我覺得是對這個角色更深入的探討與解析,讓觀眾更能體會是環境如何塑造出一個殺人魔來。
【努力】
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主角亞瑟其實是個很努力在過生活的人,儘管他的心裡都是負面想法,卻還是固定每段時間接受心理諮商(當然也可能是為了要拿藥不得不去),在大環境惡劣的狀態下,亞瑟努力於他的工作-扮演小丑上,且一直深信不疑自己的工作帶來的價值-給人歡笑與快樂,透過勞力賺取微薄薪資。他努力在鏡子面前擠出笑容、努力在街上跳誇張的舞蹈吸引注意力、努力在病房裡替兒童帶來歡笑,儘管憂鬱症與精神疾病正摧殘著他,他仍舊很努力在生活著。
【單純的善良】
從在巴士上看到悶悶不樂的小男孩他想要逗對方開心於是扮鬼臉、在住家公寓要關上電梯時等了趕不及的黑人母女、在地鐵上看到被欺負的陌生女子想發聲幫忙卻因為自身症狀造成反效果、每天例行性打開信箱幫媽媽查看永遠收不到的回信、照顧母親無微不至、沒有殺害侏儒同事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實擁有一顆單純善良的心,至少在他轉變前擁有著這樣的本質。電影中很多畫面隱藏的細節都讓我們明白亞瑟有一顆單純、善良且細膩的心。
【夢想】
亞瑟是有夢想的,他的偶像是脫口秀主持人莫瑞,總是幻想有一天能在他的脫口秀節目得到注目與上台的機會,他把握每次演出的機會,不管那是小舞台還是街頭、醫院,他希望自己能帶給人快樂、開心與幽默感,如同他媽媽給他取的名字一樣「Happy」。他也不斷爭取更多的機會演出,隨身帶著不時紀錄著靈感的筆記本,他是如此認真對待自己的夢想。
【渴望被愛】
亞瑟已經到了如此大的年紀卻還是像個乖小孩一樣對行動不便的母親唯命是從,他渴望透過乖巧的行為得到母親的愛;對於愛情的渴望導致對同住公寓的單親黑人母親出現幻想;對於生父的疑慮讓他想盡辦法見到湯瑪士韋恩,明白地訴說了自己的渴望,不是愛、而是一個關愛、一個擁抱、什麼都好......但因為在不對的時機點發病,而換來湯瑪士更殘忍的對待,讓他在渴望愛的同時卻更深刻地感受到失落。
以上四點,深刻且細膩地描繪了亞瑟這個人,他就是個平凡普通的一般人,跟大部分的人一樣,努力認真地過生活、擁有善良單純的心、也有自己的夢想、渴望被愛,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個罪大惡極的大反派。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裡的兩個細節,對亞瑟這個角色的形塑更是加分,那就是「筆跡」與「身材」。我深深佩服Joaquin Phoenix詮釋這個角色的決心,每天僅以一顆蘋果果腹,整整減了20幾公斤就是為了更真實地呈現出這個角色的狀態,他成功了!一幕幕亞瑟赤身裸體的畫面都讓人不忍直視,那瘦到皮包骨的身材彷彿骨頭隨時可能刺穿了皮膚,被街頭惡少毆打過後的處處瘀青,從身材可以瞭解到他肉體的「不舒服」程度應跟精神狀態一樣令他難受與備感折磨。再來是「筆跡」,從亞瑟的記事本可以看的出來他的字跡實在是慘不忍睹......,一開始我的理解是,也許因為精神狀態與生活品質不佳導致他無法專心好好寫字,直到電影後半段才明白也許在他成長過程中可能連基礎教育都沒能擁有過,他到底是怎麼長大的?這個答案只能以他的腦損傷與檔案紀錄任由觀眾臆測,但不會是好的那種劇本。隨著劇情的走向,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跟著亞瑟崩裂,感受著他的感受,無從逃避,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中。
【街頭霸凌】
從預告片就已經釋出這個片段,努力工作卻被一群青少年玩弄、欺負、到拳腳相向,理性一點來看,他的僱主非但沒有幫他申請職災補助,甚至因招牌不見而要扣他薪水,這樣的遭遇換作是任何人應該都已經髒話出口,但亞瑟的眼神只是那麼憂傷、無奈又無力,當他被打完時,只是靜靜地躺在地上......。
【同事背叛】
看似好心又信任的同事交給了自己一把槍,說是為了防身,笨拙的亞瑟卻不小心在兒童病房掉出來,導致被投訴,而同事為了自保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讓亞瑟再度感到憤怒與鬱悶。他不是沒有感覺,他只是埋藏在內心深處,直到爆發那天。
【痛苦的大笑】
Joaquin Phoenix實在厲害,你若仔細觀察他的大笑,雖然笑聲響亮的讓人尷尬、表情卻是極度痛苦與壓抑,因為腦神經受損的關係,亞瑟經常如此大笑,但人們是很直覺的動物,聽到笑聲後只是納悶不解這個怪咖到底在笑什麼?卻沒有多少人可以去注意到他痛苦的表情與僵硬的身體,當你痛苦時卻被所有人誤解你的情緒,甚至因此憤怒而對你有所誤會導致肢體衝突,那會是多無奈的一件事情?再來亞瑟的母親一直叫他Happy,這個名字一直在無形之間牽制住亞瑟的情緒,似乎在暗示他要快樂、要帶給人快樂、要壓抑自己的痛苦,實在是很諷刺又令人鼻酸的事情。
【路人的防備與仇視】
亞瑟生病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很貼心地做了小卡隨身帶著提醒陌生人以避免被誤會,但當他善意地逗小男孩發笑卻換來對方家長的防備與對待那種內心的失落感,加上想援助地鐵上的其他乘客但因大笑症狀發作,反倒讓自己成了三個紈褲子弟的攻擊目標,且絲毫沒有解釋的機會,這個社會對於看似精神異常或行為異常的人往往不是更多的包容、接納,而是霸凌、防備、仇視、敵對、疏遠,那些不信任的眼神都是可以殺死人的利器,在無形之中將人逼進地獄裡去。
【認真的表演被當作玩笑對待】
當他看到自己崇拜欣賞的偶像莫瑞竟將自己認真表演卻失態的影片拿來當作玩笑在電視上撥放時,那種極端的反差感有多諷刺和令人難受崩潰,「偶像」嘲弄「自己認真的作品」,換作其他人也都會無比傷心,亞瑟當然不例外,又或許是在這樣的因素促使下,讓他的心智更接近「義無反顧與極端叛逆」。
【被迫放棄的一群人】
當亞瑟最後一次去諮商時,諮商師告知因為經費刪減的關係「沒有人在乎關心你們這種人」、「也沒有人在乎關心我們這種人」,諮商師道出了心中的無奈,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日益惡化,根本沒人去關心精神病病患,也沒有人去關心「應該很正常的」諮商師,當諮商師告知亞瑟必須中止諮商服務時,亞瑟說那他怎麼拿藥?就像癌症患者想活下去卻沒有醫生願意行醫的無助與無奈。亞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被放棄了,被這個社會遺棄了。
【最後一根稻草-身世之謎】
我想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自己的身世,亞瑟一直努力地照顧母親,關心母親並想從母親身上得到同等的愛,但母親只是一直叮嚀他要去收信,期待根本不會有的回信,面對著母親信件的內容與富豪湯瑪士的對話內容,讓亞瑟更困惑於到底哪個才是真相?於是前往曾安置母親的療養院探詢病歷,當他看著文件上的內容,那些被遺忘的過去漸漸地回想起來,原來他的腦損傷是這樣來的、原來他不記得的那些過去是如此殘忍不堪、原來自己的幼年從來沒有好好地被愛過、對待過,所以亞瑟才會對莫瑞說出那句:「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傷害我的了。」因為他的內心早已殘破不堪,連希望的曙光都沒有,暗黑一片,剩下的只有想要取悅大家、想要博得大家的目光,所以接下來他會為了這些努力而活。
電影中,究竟哪些畫面是真實的、哪些是他幻想出來的幻覺?已不重要。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已經瘋狂了。電影中的高譚市老鼠橫行、環境骯髒、政府沒有能力回收垃圾、人民貧富差距過大、瀰漫仇富現象......從電影畫面處處可以感受到一個城市的墮落帶給人的壓迫感,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底層的人或所謂的邊緣人就注定是被犧牲和被不理性對待的一群,究竟是他們生病了?還是整個社會都病了?
看這部電影時,我一直有很強的既視感,會想起一些社會驚悚的重大案件,例如鄭傑捷運隨機殺人案、美國戲院小丑隨機殺人案、小燈泡分屍案等太多太多,也想起今年很紅的一部台灣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透過戲劇讓社會大眾重新理性地用不同的角度好好檢視整個事件的發生與每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小丑》這部電影亦是,透過電影的呈現讓觀眾能夠靜下心來用不同角度去檢視一個罪犯是如何形塑出來的,本意是讓人更謹慎於自己的言行與看待事物的態度,我們都有可能在不經意的過程中成了推人入深淵的幫兇。
我在看電影時有個小插曲,坐在我左側的一對中年夫婦或情侶不斷交談,我一直聽見那位男士用著理所當然的口氣跟女生說:「阿恁母就有病阿!伊嘛有病啊!」男子不時拿出手機正大光明地滑、走出戲院講電話、又不耐煩於劇情的推演,或許他只是跟風來看這部聽說好評不斷的電影吧?但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現實殘忍,男子如同高譚市裡漠不關心社會底層的民眾一樣,而他就在你我身邊,隨處可見,「其實,冷漠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遠。」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美術與音樂都極其出色,那鮮豔的色差帶來視覺上的震撼、低音大提琴的配樂伴隨著窒息的氣氛、亞瑟變身為小丑時華麗的舞步、優雅的舞姿與震撼的音樂都轉折地恰到好處,而Joaquin Phoenix的演技更是令人完全無法轉移視線目光,彷彿他就是那個人,而你正看著他一步步走入地獄去。每一個罪犯,或許他們生了病,但有時候更病態的也許是他所處的周遭環境,一步步地侵蝕掉他們的人性終致入魔,到底生病的是這個社會還是他們?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