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速列車 - 我行我素韓流派 劇透
《屍速列車》是我近年看過最好看的喪屍片,沒有之一,個人特愛非B級的災難片,但印象中看《末日之戰》的滿足感遠遠不及這片。自問為什麼,想來想去想出一大篇囉嗦影評,這邊想從技術性細節來剖析這片與眾不同之處。
前言
基本上我把它歸類是個成功的大場面商業災難片,兼具爆米花口味與其他稍為深入一點的內涵。國外影評把它拿來和《末日列車》和《末日之戰》比,但就個人青菜蘿菠的喜好,末日之戰是個表現普通的商業片,可琢磨程度有限;而末日列車失之小眾,自圓其說自得其樂,片子有個性,但看完後還是難免覺得「你高興就好」,酣暢淋漓是談不上。
《屍速列車》成功在什麼地方? 個人淺見覺得主要也不是像很多人說的,有關「列車」這個取材的新意。因為這片對列車要素的很多運用早在末日列車就出現過;且封閉高速移動載具上的鬥智鬥勇的追逐戰在其它動作片也不是沒見過,就是「封閉移動載具內關門放狗」這一恐怖要素也有一些影片用過。
《屍速列車》成功的不是它的新意,卻是成功在它細節的細膩。過去大卡司喪屍片或災難片多是氣勢磅礡的舖場面、追求畫面的腥羶振攝,此片也許畢竟不是同一流派出生,它表現出的卻是一種重視每時每刻每個細節的精神,要這麼做就要看編排功力和誠意,這種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流派的災難片手法,我覺得它成功了。
快節奏,多訊息
《末日之戰》節奏比《屍速列車》慢很多。並不是用1.5倍速晃動的鏡頭播放無盡奔逃的人群呈現病毒街頭擴散的感染力,就可以說是快節奏。布萊德彼特頭從片頭開始,在大街上一路奔逃至到爬上高樓,在防火梯間穿梭,那麼長的時間內畫面都是大量的屍群和跑跑跑,觀眾在這段觀影期內只能得到兩個訊息(兩種刺激),一是喪屍很多很可怕,二是男主角很超人很厲害。後面劇情各種花式喪屍 : 喪屍金字塔、喪屍直升機吊飾,但給觀眾的觀影感受仍不脫那兩種感想。或許這麼說對它也不公平,就是長久以來好萊塢災難片觀影,同樣的手法、主角、劇情..觀眾審美疲乏了,除了特效堆砌的一些「數大便是美」喪屍裝置藝術畫面,觀眾接受到的訊息其實是單一貧乏的。
相反的,《屍速列車》卻以一種動靜皆宜的手法在敘事。以列車在大田靠站直到他們再度奔逃上車分散在不同車廂為止,這段劇情,觀眾接收到近十種畫面或劇情或情感的刺激與情緒的跌宕起伏。以下我要囉嗦列舉 :
1. 靜態的人群沉默不安的穿行過荒無一人的車站大廳 V.S. 下了手扶梯後特種兵喪屍追來的急速奔逃。下降的、無法回頭的、線性的電扶梯銜接到面狀的、開展的視野與滿溢的喪屍群,除了用無法回頭的電扶梯迫近恐懼感,這個動靜對比的轉換點也相當有意象。
2. 大叔把懷孕老婆一把抱住換到旁邊樓梯逃生,再度展現讓人尖叫的真男人迫力。我不會否認這片抓女性觀眾喜好簡直抓到心坎裡。
3. 爸爸走關係帶女兒走秘密通道,女兒哭說爸爸自私,觀眾還來不及咀嚼這幕,空無一人的走廊瞬間衝來喪屍群...。主角拋下大家、主角被女兒教導、女兒被大叔夫妻救、主角本人被大叔和高中生救,這幾幕幾乎同時發生,走廊空和滿的對比、安全和危險的瞬間轉變、以德報怨,兩次! 期間大叔也不忘抓緊時間讓女性觀眾再尖叫一把。
4. 相比於末日之戰從頭到尾滿溢的喪屍,這片採取的風格是 : 沒有空無一人的荒蕪安全地點就沒辦法對比出屍群突現的驚駭。於是它在觀眾情緒滿溢時從不該出現的時間地點給列車天降餃子喪屍群,好鋼用在刀刃上,將主角逼向絕路。
5. 急著開走火車的成功社會人士 V.S. 拿著球棒為大家殿後熱血意氣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衝的最快的第一第二個人馬上被飛撲罹難,這是措手不及的出頭鳥或雛鳥意象。
6. 僅剩一逃過一劫的朋友攤軟說對不起,這是很真實的高中生會有的友情反應。另兩個男人隨後衝來叫他振作,這也是很真實的社會人士照顧青少年會有的反應。
7. 大叔最後趕火車還來得及拿盾牌扛喪屍,三度展現真男人氣概。剛剛到現在劇情才過幾分鐘? 觀眾尖叫情緒不會堆疊嗎?
8. 最後衝上車,三個男人和博愛座群體通上電話,老婆尖叫「我在第13車廂,你快來!」我整個給它讚,你老公是真漢子真英雄沒錯但他是超人嗎? 這段除了幽默感,對真男人大叔的嚮往在這一刻達到頂峰,有夫者亦若是(?)的感概冉冉升起啊。
就這樣,它把觀眾情緒操弄股掌間,要掉眼淚又被嚇回去,並沒有讓你有精力低頭找甜的鹹的爆米花。
不同流派,所以不落俗套
第二點要提到它的不落俗套。很多災難片常有一種老梗(經典)手法,因為太常見了,以至於現在回想覺得那其實很耗時間。我沒什麼專業術語,口語講,就是營造一種膚淺的找死的懸念感。例如,一定會踩到的驚動怪物的罐子、趕不上的求生門、肯定會斷裂的高空繩索..等。這種懸念常常連接著死亡,例如《即刻獵殺》配角爬高空繩索你等他死有沒有等五分鐘? 如果目的不是角色死,那通常也會用來作為一場華麗技術展示的開端,例如《明天過後》男主角去找藥在船上和狼群可靜可動的折騰了十分鐘大概? 就是這種技術流傳統。《惡靈古堡》是技術流派找死懸念的典範,《深入絕地》就是角色賜死死亡懸念的範例,它們通篇用這種明知找死的緊張感貫穿全局,構成電影的主要性格。
這邊沒講它不好,事實上也沒有好壞,有的只是觀眾看膩了沒,還有全片劇情的構成時間懸念佔了多少,於是電影的節奏與性格也會隨之改變。
《屍速列車》大概是出生流派不同,它電影的主要時間不是用這種手法在呈現的。簡言之,它太快速,電影時間很少被懸念占據。鄭有美他們躲進廁所時說走就走,說被發現就是突然被發現,沒有懸念鏡頭在那邊模擬角色慢慢探頭1分鐘,再換個角度帶死角喪屍2分鐘,然後踩個罐子踩個袋子淅淅窸窣的..。它的懸念都是用來推進劇情,「玩觀眾」不會成為它佔畫面時間的要素,所以它其實很認真、嚴苛而真實。太田車站關不起來的玻璃門有它拖時間的必要,不是用來展示什麼馬蓋先式的關門技巧,附帶一提,它甚至嘲諷技術流,喪屍不會開車間門,所以放手就好了;豬隊友流浪漢踩到罐子那一段是為了展示幽默感和人類情感,也不是為了找死懸念;爸爸搬開重鐵陀從車廂底救女兒出來時,畫面帶到的是他扭曲用力的臉,而不是爸爸終極警探的技術,這幕,相當能說明這片的性格。
就連死亡,《屍速列車》也是像真實的世界一樣突然死,因為很平凡的原因措手不及的領便當,並不享有重要角色死亡預感懸念與配樂的尊榮。《加州大地震》最後爸爸救溺水女兒的那五分鐘,觀眾心底到底是很感動還是有點不耐煩? 無他,因為你知道她會活。《屍速列車》最後孕婦和女孩要過隧道時,枯手動一下,全場卻餘悸猶存的驚叫。為什麼? 觀眾也該知道孕婦和小孩不會死吧! 就是因為這片唰唰唰死配角的節奏實在超出觀眾常理的預期上限了。不落俗套,才嚇得到。
喪屍有動作指導,角色有深度
最後一點了,長話短說,你可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喪屍的動作指導一定不能錯過第一個登台的女性喪屍,她的行為藝術簡直像聚光燈下的LADY GAGA,襲擊女站務員後又和她合體成一個搶眼的表演藝術剪影,被消音的鏡頭突兀的出現在粉飾太平的車廂裡,道盡韓國電影對怪誕情緒的精準掌控。
其它如翻過橫躺列車廂而來的一群好像「自由女神領導革命」構圖和動作的喪屍們、片頭相當搶眼的鹿等等,總之它動靜皆宜的喪屍們顯示這不是一部用喪屍馬拉松來填滿時間的電影,即使喪屍臨演也有動作指導和化妝打光,誠意十足。
角色的深度,因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亮點,我就不講了。提幾個我可能想到的好了。老夫老妻的情感和高中的初戀不同,一個帶著孩子活下去,一個六神無主跟著走,但都是很真實的愛情,不分軒輊的騙人熱淚。流浪漢被人當人看,所以最終時他才會有那種想當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式的衝動,看了一眼孕婦和孩子,做出博愛座讓位行為衝上去擋喪屍。
同樣的,以下個人狂想也是一個社會回饋的概念。 老妹妹不做社會回饋,也以己幾度人,認為她姐姐不會被社會回饋救助,於是她萬念俱灰的維持自己的行事準則與價值觀,在大家不開門時也不站出來,結果她姐姐因為這樣死了。她怎麼想? 我想從此獨自一人生無可戀或是愧疚也是,但最主要的,是她覺得她這種價值觀她這個人連同這整車的人都被證明是沒有必要留下來的吧。說不定她還覺得她為自己和大家解脫了呢。
最後,男主角不是超人,他是個普通的父親,會犯錯,也有可能是犯了大錯。電影雖沒講清楚疾病起緣和主角之間的責任關係,但這至少是種謙遜的表態,就災難片來講超罕見。並不是離婚的父親都可以在災難中力挽狂瀾重新和妻子複合,姑且不論好壞,這是好萊塢災難英雄片絕對不走的流派! 片尾,也算是自圓其說吧。唱歌真的很好很昇華。有人想到螢火蟲之墓嗎? 我是哭的像在看宮崎駿啦...。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刊登,作者:Shrineless,出處: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