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阿榮啦!》鐵牛運功散乘載的微小心願 劇透
幾個月前,本片即將上映的消息突然出現在新聞上,台灣人都耳熟能詳的鐵牛運功散「媽!我阿榮啦!」的經典廣告竟然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有如《今天暫時停止》般主角受困在同一日的電影題材,尤其是主角阿榮受困的日子竟然還是在退伍前,對於服過義務役的台灣男性而言,這樣的惡意真是難以承受啊。
然而,不同於類型經典的《今天暫時停止》還帶有一點冷調的幽默或是《忌日快樂》的混亂瘋狂,在好萊塢同類型的作品中,往往沒有解釋主角受困在同一日的緣由,故事的目標在於讓主角自省並且改正錯誤,以擁有更好的未來,在本片則是巧妙地連結宗教信仰上的「因果循環」及制度沉痾下將所有人拖進無底漩渦中的無力感。好萊塢的主角往往可以獲得皆大歡喜的救贖,但阿榮沒有這麼幸運,他的錯誤無法改正,唯一能做的只有停損,並盼望有朝一日不再有下一個阿榮。
全台灣役男的集體創傷
個人雖未服過義務役,但「當兵很操」或「兵營超黑」等可說是台灣人的普遍共識。本片背景設定在1996年台海危機最高峰的那年,再加上長期戒嚴讓中華民國國軍制度始終無法讓人一窺究竟。當年全台灣的男性都必須服義務役,而軍中不當管教造成新兵自殺或「意外身亡」的消息層出不窮,擔心兒子無法適應或更甚者擔心兒子會不會就這樣回不來的更是有役男的家庭普遍隱而不宣的憂慮,「鐵牛運功散」的廣告之所以經典與流傳至今,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社會共鳴。
本片的主角阿榮就真的是那個阿榮,就是那個廣告的演員,拍完廣告沒多久便去服役了。「大明星阿榮」的稱號如影隨形,身為菜鳥已經夠艱困了,再加上廣告明星的光環,阿榮的第一年想必十分地獄。劇中數次呈現在大半夜裡,學長把學弟們叫上天台,時而羞辱,時而體罰,利用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惡整菜鳥,一展學長的威嚴,畢竟「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嘛。沒當過兵的我看了都覺得十分難受,不知道男性觀眾看了這些片段後會不會又勾起已經漸漸忘卻的兵營記憶。
然而,只要能撐過第一年,接下來的日子就差不多可以等退伍了,畢竟現在是你來操別人體能,終於不是你自己被狗幹了。「我就是這樣過來的,你們這些菜鳥給我識相點!」當年承受的痛楚,並沒有轉化成對後進的體恤,不管你是真的相信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又或者單純出於「我以前都那樣吃屎了,你現在憑什麼好過?」的憤恨,總之每一梯的老鳥菜鳥都下意識地維護著這個「傳統」,受害加害的立場不斷接力,在這個封閉的小圈圈裡無盡輪迴著。
成了學長的阿榮自然也不例外,當年身為菜鳥的阿榮試圖反抗學長未果,如今猶如報應一般也碰上了會反擊的菜鳥小林,阿榮沒想到的是小林做得比自己更徹底,因為習慣及傳統賠上了小林的命與阿榮的一生。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軍冤案件受害者不計其數,家屬求的雖是一個真相,但他們最想問的其實是:「明明沒有戰爭,國家將我的孩子帶走,為什麼沒能讓他們平安回家?」
無所不在的「國防布」
2013年,因不當管教造成洪仲丘熱衰竭身亡一案終於揭開了國軍生態的面紗。當年有人說為什麼這個事件會引起全台灣人的關注與憤慨?主要就是台灣有一半的人口(男性)都領教過這類鳥事,到了21世紀,國防部卻仍試圖避重就輕推卸責任把民眾都當白痴,也無怪乎炸鍋了。本片最後,對於阿榮、小林與方輔導長的「意外」,國防部仍三緘其口,堅持二十年前的說詞,這是制度的國防布,而電影同時也花了許多時間處理阿榮內心的「國防布」。
劇情上用了一個黑科技,試圖喚醒已成為植物人的阿榮的記憶,好釐清當年那起「意外」的真相,但宜君想不到的是阿榮承受不了真相的壓力。阿榮經過宜君的介入與提示才終於跳出輪迴來到故事的終點,明白了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阿榮眼看著自己成了用制度欺壓他人的人、化身為自己過去抗議抵制的魔鬼,不僅害人也害己,激烈反擊的小林刺殺了方輔導長,再拖著阿榮一起墜樓,小林死亡,而盼望著阿榮退伍的母親只換來成了植物人的兒子。這是明顯不當管教造成的悲劇,但為了避免損害「國軍形象」,國防部編造了一套說詞表示小林與阿榮是在屋頂執行勤務時被強風吹落至地面,方輔導長則是因為自責自殺,因為屋頂的牆高並沒有低到阻擋不了人,這很顯然就是把民眾當白痴的說法。
縱使宜君找到了事件的真相,我也懷疑她是否有對阿榮母親說明?畢竟宜君也明白「善意的謊言」的用途,也曾經對阿榮母親甚至對阿榮說只要可以回想起當年的記憶阿榮就會醒來,但事實是阿榮想起來後卻無法面對這樣的自己而選擇自我了斷,而宜君又真的有勇氣向阿榮母親說明阿榮是因為霸凌學弟遭到反擊而重傷的真相嗎?又或者阿榮母親真的想知道當時的情況嗎?對阿榮母親而言,讓阿榮的記憶停留在入伍前的意氣風發會不會更好?如同《軍官與魔鬼》中的經典台詞:「You can't handle the truth.」有誰可以決定因為真相難以承受就選擇不公開嗎?相關人等渴求真相的心情又會否在事過境遷後感到後悔?或許重點是如何拿捏訓練與折磨的界線,如何修正隱瞞錯誤的文化,如何讓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
兩條故事線的執行效果
個人十分讚賞兵營循環的成果,那種縱使不是困在同一日,軍中生活也同樣是日復一日的deja vu的受困感,同樣的面孔、同樣的作息、同樣的勤務、同樣的操練都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這類題材的重點在於主角要找到關鍵好打破循環,因此過程中的解謎感很重要,片頭其實有小提示,幾張個人資料表上的年齡便已透露了一些玄機,1996年3月21日的報紙也是提示,只有頭版有內容,剩下的都是一片空白,意味阿榮的記憶在本日之後就中斷了,而空蕩蕩的兵營的詭譎、沒有口令就無法離開的對峙、明明差幾天就可以退伍卻永遠等不到,那個逃不出去的兵與地縛靈的對比更是滿滿的悲涼。
反觀另一條線就有點尷尬,也不是說用腦科學黑科技的設定不好,畢竟總是需要一個推動劇情的轉折,但應該可以銜接或處理得更細膩。這個設計應該是《入侵腦細胞》的靈感吧,但相較《入侵腦細胞》開宗明義的主題就是黑科技,本片的開場卻是偏向奇幻鬼魅的氛圍,實驗室劇情的切入太過生硬。當時阿榮也才經過兩次循環而已,觀眾才在習慣這個流程就突然公布答案,讓故事的神祕感瞬間蕩然無存。個人覺得更好的做法是讓阿榮經過三或四次循環,觀眾要覺得不耐煩時讓宜君一樣先以醫護室實習醫生的角色登場以諮商方式引導阿榮,而那個神祕人的存在也可以再凸顯一些,像是讓阿榮覺得有人在跟蹤之類的,直到最後三十分鐘才揭露實驗室劇情會更好。
本片MVP:小林
實在要稱讚小林的演技有夠好,不管在哪個階段,每個人大概都可以想到一個像小林這樣有點狀況外白目或智力略低於一般人的同學同袍,他們往往是群體中被霸凌的對象,不是不懂得反抗,以為被欺負是因為被當作是朋友;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反擊的力道出乎常人意料,但小林其實也只不過是個沒那麼「社會化」的年輕人。阿榮循環幻境中的小林不管是削蘋果或躺在地上唱著「燒肉粽」都讓人發毛,或許是源於墜樓的恐懼而扭曲了小林的形象,又或是人性對於「異於常人」者的嫌惡,讓阿榮心底始終排斥小林。不管是何者,封閉高壓的環境讓小林這樣的人的生存空間更小,但顯然不當管教的輪迴並未終止在小林與阿榮的犧牲上才更讓人唏噓。
本片對於方輔導長的鋪陳頗為優秀,方輔導長大半時間都皮笑肉不笑,總是用官方說法安撫阿榮,讓人有種這傢伙應該是大魔王的感覺,但實際上方輔導長還是有在關切、有所分寸。像是兩場「天台操練」戲,第一次學長們要求菜鳥全部伏地挺身,方輔導長看了看便離開;第二次是學長狂踹半蹲小鄭的屁股,實則是體罰的程度了,方輔導長便訓斥學長一頓讓菜鳥們回寢室。輔導長確實是一個夾心餅乾般的角色,他當然知道軍中文化的弊病,但身為制度中的一個小螺絲,某種層面是既得利益,某種層面也無力改變,只能盡己所能幫助阿兵哥們平安退伍。方輔導長對阿榮勸說的聽來都合情合理:「雖然被迫在營休假,但你就只剩五天,忍忍就過去了。」、「去做點別的事,不要鑽牛角尖想太多。」但對於自覺被衝康的阿榮可忍不下去,非要把這個氣出在小林身上,才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主角阿榮的演出則中規中矩,或許是想傳達阿榮的煩躁與瀕臨崩潰,但情緒再內斂一點會更好、更真實一些。印象所及,台灣鮮少像這種血淋淋呈現軍中生態的作品,或許是過去還不夠開放,這類題材會被壓下來。洪仲丘案後,軍事審判法終於獲得大幅修正,讓非戰時的案件調查與審理過程更透明,讓軍方與社會間的認知斷裂可以逐步修復。軍方的特殊生態所引發的爭議在各國皆然,但也如同其他團體一樣,改正錯誤之前要先承認錯誤,制度的合理性終究要隨著時代修正。
劇中橫跨1996年到2016二十年的光陰,最終國防部仍舊隱瞞了事實。劇外的我們在2013年有了點改革的進展,劇中的世界線卻不知道會走向何方,它可能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台灣,也是我們的警惕。電影最後來了個回馬槍,廣告中的阿榮平安退伍,終於回家與父母團聚,相較於成了植物人的阿榮再也無法與母親談笑,最後甚至必須自我了斷終結這場無間地獄的那股無奈與酸楚,這結尾可說是神來一筆。
如果你帶走我們的孩子行使國民的義務,也請務必讓他們平安回家,對所有家長而言,這是他們最微小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