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特樂回來了 -- 其實他未曾遠去 劇透
最感動人的悲劇,形式上往往是鬧劇;最深沉的指控,發語人往往是小丑。
以前半句而言,<<美麗人生>>等電影一直在我心中有相當高的評價;而以後半句而言,在西方社會中,應至少可回推至沙士比亞的戲劇,以東方社會而言,紅樓夢的焦大,各式小說中瘋瘋顛顛的和尚、道士皆然。
<<吸特樂回來了>>採用了極度戲謔、又極度後現化代的方式來表述藏在人們心中切實存在、但又無可言說的自我優越感/歧視。
<<吸特樂回來了>>用嘲諷的方式偷渡了深層的德國人民心理秘密
這部電影的時間不過二小時,要批判的對象卻很多;而且也盡可能地不把話題導向太嚴肅的方式,因而,若不能對當下的德國/歐洲社會氛圍有基本的認識,很可能就會被喜劇的外包裝矇騙了過去。
本質上而言,德國給人的印象是嚴肅、冷靜、一板一眼;1945年德國戰敗,猶太人大屠殺的真相被揭發,紐倫堡大審起對納粹的批判,轉型正義便持續而緩慢地進行著,二戰終戰七十年,德國出現這樣一部電影又再一次顯現出德國人對於二戰、希特勒等標籤的反省深度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由於德國、二戰、納粹、難民等議題都大到無法在一篇文章內由淺入深地完全說明透徹,而且,很多議題我也無法談得深入,在此先介紹幾篇文章,對於整部電影批判性的內容有一點點了解。
1. 納粹
納粹黨原名為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為NSDAP),在威瑪共和的時期創立,在希特勒領導之後於1933年拿下政權,結束威瑪共和,進入獨裁時代,而該黨則在戰敗後被解散。
其掘起的歷史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需支付的鉅額賠款、以及緊接而來1920年末期的經濟大蕭條,在世界性的經濟萎縮中,德國亦無法自外於此;德國國內亦同時有失業、通膨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歷史總是不斷重覆,當細胞受到壓力,它會傾向於龜縮於核心,建立起厚厚的外膜隔絕外在的世界;人類的行為從來沒有脫離這源遠流長的思維方式,當社會危機出現,人們便開始認為政府是否將太多資源溢注給外國人,心理便傾向於保守、右派的思維;進一步地,則會由不歡迎而排斥與自己「血統」、「理念」不同的人物;在1930年代的德國排斥的是共產黨人、猶太人、及不擁護民族主義的人。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希特勒停止戰爭賠款,並施行一連串的社會、經濟政策切實地使德國的經濟復甦,甚至達成零失業率的驚人成果。
而2016年的現在,歐洲同樣地面臨了嚴峻的挑戰,雖然身居歐洲的領頭羊,德國國內同樣地充滿了失業、經濟危機等悲觀想法,極右派思潮又偷偷地萌生出枝芽,「新納粹」又開始找回了半世紀前的吸引力,它的新名字叫做德國國家民主黨(德語:Die 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為NPD;這就是影片中的希特勒跑去把對方黨代表叫出來刮一頓,撂下「你們現在最優秀的人也只有這種水準嗎?」接著甩頭而出的那個政黨。
NPD前一陣子也因為被提出應該被解散而被帶上憲法法庭,報導者有一系列非常深入的文章,極度推薦一讀:
「民主會允許有敵人嗎?」德國解散新納粹政黨爭議錄(一)
「民主會允許有敵人嗎?」德國解散新納粹政黨爭議錄(二)
「民主會允許有敵人嗎?」德國解散新納粹政黨爭議錄(三)
民主應戰鬥還是寬容?由德國解散新納粹政黨案說起
NPD無論是行事上及宣傳上都極具爭議性,電影中提到了「加油」這張海報,電影中希特勒的台詞是「重點應該是標在『油』上,怎麼會標在『加』上呢?」,其實這張海報是在雙關放毒氣殺死猶太人,延伸內容詳見「埃及人的流浪史 — 令人反感的選舉看板」
屠殺猶太人是德國人所背負的原罪,也是再怎麼迂迴也無法避免、無法被原諒的事實
2. 難民
當中東的戰爭持續延燒,一波波的難民持續往歐洲湧入,各國政府紛紛傾向關閉邊界,而德國梅克爾總理卻人道地宣布將接受數以十萬計的難民時得到了國際上極高的評價;花亦芬教授也發表了一篇評論 — 焦點評論:德國這樣紀念終戰70年 來連結德國對於「難民」這個關鍵字的歷史記憶以及現下國際社會情勢。
但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真真正正地進到德國社會中,聽聽中低階層老百姓的聲音;電影中的希特勒像是個幽靈一樣,以訪問之姿向老百姓「詢問」對政治的態度時,其實更像是惡魔般的耳語,要將每個人心中保守,排外的一面表現出來。
民眾們過著一般的日常生活,也許在小酒館,也許只在家門前,但就像希特勒所說,只需要幾個關鍵字,他們就會說出心理的話;從失業、經濟倒退的不滿,逐漸地可以導向未對難民湧入設限的不安與排斥。
3. 我的奮鬥
希特勒的自傳 — 我的奮鬥 在德國戰後一直是禁書,直到今年初才因版權的綠故得以再版,我未曾讀過這本書,但在電影中的許多時刻,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希特勒是在引用「我的奮鬥」之中的文字,然後再插入時事評論,造成既真實卻又充滿嘲諷的笑梗,但其實最讓人不安的是,德國本身雖未禁止「我的奮鬥」的借閱、教導、閱讀,但卻長期禁止再版,一般人民要能夠完整地閱讀全文勢必是要比其他聖經、小王子等書要多花上一些心力,但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可以直覺地對希特勒的語言作出回應,暗示著多數普羅大眾依舊私下、非公開地閱讀著希特勒的作品。
報導者有篇專文 — 希特勒<<我的奮鬥>>不是禁書,也不再是禁忌 很深入地探討了這本書的種種,其中一段話值得直接引用:
《我的奮鬥》上市前幾年,銷售情況並不理想,希特勒的政敵和輿論根本不當一回事,只有極少數的外國媒體注意到這本書的危險,直到納粹奪權的1933年前後才開始大賣。不過,戰後許多德國人卻宣稱從來沒讀過,因此形成一種《我的奮鬥》是「沒人讀過的暢銷書」的說法,對此凱勒霍夫無法苟同。他綜合圖書館借閱的統計、出版社的銷售數字、和美軍的民調結果推論,近四分之一的德國成年人曾經讀過,「應該說,這是一本相當有影響力的暢銷書。」
這讓人想到一個笑話:
甲:你聽過飯島愛嗎?
乙:沒聽過
甲:你聽過蒼井空嗎?
乙:沒聽過
甲:你聽過林志玲嗎?
乙:她也拍這個!?
電影既隱晦又直接地揭露了這樣的事實 — 大家都看過我的奮鬥,大家都認同亞利安族比較優越,只是大家不說。
4. 畫家 & 宣傳
許多人一定聽說過希特勒年輕時想要當的是畫家,卻因為沒能通過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而放棄,電影中也嘲諷了這段故事,讓希特勒去替人作畫;當然是有一些醜化,希特勒存世的畫作以及當時的風格都稍微寫實浪漫,而非電影中的立體寫意。
但另外的一部分也許較不為人所知;納粹的反萬字標幟是希特勒設計的,放觀世界史,納粹的反萬字仍然是強烈而充滿力量的圖示,清楚、好看、而且打動人心;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也沒有幾個商標如此地簡單又強大。
換言之,希特勒本人是非常有現代廣告觀念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把廣告的概念拉到了另一個層次。
就商標上,前面提到了反萬字。
就攝影上,在它被發明的時候,照片/攝影的功用就是記錄客觀事實,過了將近一百年之後人們才發現攝影師可以將自己的意念灌輸到照片中,發現能夠用照片影像來傳達抽象的概念;但是納粹德國更進一步地讓照片變成「廣告」,完全地用之宣揚德意志帝國的強盛與軍國主義的思想。
同樣的,希特勒也使用電影作為宣傳的手段,幾年前的<<惡棍特工>>也嘲諷了這一段故事。
但不同於現在我們在電視上、各種媒體中看到的置入性行銷,政黨為自己宣傳辯護那麼充滿功能而沒有美感的劣質品,希特勒的宣傳品非常地「好看」,甚至「藝術」。二戰德國的宣傳、廣告概念至今都仍然具體而微地影響著所有人。
關於藝術與政治宣傳的評論,這邊推薦花亦芬教授的一篇短文:視覺藝術語言的同一性與異質性
因此,電影中的希特勒看到現在的人類竟然有「電視」、「網路」這些即時而廣泛的宣傳方式卻只是拿來播放些烹飪節目會感到憤怒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電影中的希特勒,也正是以電視與網路的方式迅速地建立自己的聲勢與名望。
希特勒在現代遇上維基百科與google,將本身善於宣傳的特點用現代化的工具再次造成旋風
5. 後現代
這部電影中的後現代用得既精準,又不會讓人感到昏眩、失去重心。
以小說的觀點,電影是改編自帖木兒魏穆斯Timur Vermes的同名小說。
電影中的希特勒穿越到現代後由自由記者薩瓦斯基發掘出來,在商業電視台爆紅後,因為副總森森的爆料而被媒體封殺,但很快地電影中的希特勒找到了新的出路 — 寫下自己故事的同名小說!!
因為同名小說的熱賣,因此被鬥走的貝里妮、希特勒、及薩瓦斯基合作拍 同名電影。
在電影中,薩瓦斯基發現了希特勒惡魔的本色,意圖殺死希特勒,卻被醫護人員送進精神病房。
在同名電影中,薩瓦斯基成功了射殺了希特勒,但希特勒卻在他身後復活,因為希特勒總存在德國人心中。
在電影中的角色會闖入同名電影的片場,造成二個薩瓦斯基,二個森森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的異樣景況;而同名電影中的角色則會撕下面具露出另一個面孔,觀者因而不斷地被提醒表象的虛假;戴著森森面具的是另一個人,那麼,戴著希特勒的面具的也可能是另一個人,又或者,每個人雖然長得不一樣,但其實在面具之下都是一個個的希特勒,所以同名電影中的希特勒驕傲地說他並不是怪物,他是人民所選舉出來的。
德國的轉型正義與反省已經走到了台灣人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境界了。德國戰敗時大家都宣稱自己不是納粹,在本國當中甚至產生相互排斥如前述「難民」的段落中花教授的投書所言,而電影<<依達的抉擇>>、<<名畫的控訴>>中也都提到了這種態度。
幾年前曾看過一篇文章寫著德國戰後第二代的青年發現自己的父執輩竟是納粹,但他卻絕口不提,因此青年反過頭去追查納粹的真相,這已經是第二層變化了。
電影中講述了第三層變化,明確地聲稱希特勒和納粹仍然活生生地存在每個德國人民的心中,每個人民都有責任,自己很可能就是選出希特勒做為元首的一員。
第三層的延伸則是打破德國的疆界,進入歐盟,由於經濟、難民的緣故,大家都過得不好,極右派的思維也逐漸流行起來,下一個希特勒,或許不會是在德國,而是在歐洲、甚至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樣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對照這一陣子的新聞:
奧地利極右翼候選人贏得總統大選首輪投票
制衡左翼國會?葡萄牙選出右翼總統
而美國這次選舉的川普旋風等等,難道,下一個希特勒,真的還很遠嗎?
------
由於發表<<吸特樂回來了>>之評論,原定<<星際效應>>之評論順延至下週。
同步發表於 facebook 玉。蘭花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jade.orchid/)
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出處與作者。
玉。蘭花專欄於每週五發佈新文章;下期預告為<<星際效應>>,持續討論時間之議題。
註:所有圖片版權屬於 catchplay